招商引资之苏州模式
| 招商动态 |2016-04-20
苏州是一个美丽的园林城市,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众所周知,苏州是在改革开放中把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结合得非常好的城市。众人还有所不知,如今苏州的经济发达和快速发展都得力于招商引资。苏州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54%,水域占42%,丘陵占4%,总人口近9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98.85万人,暂住人口300万人,下辖五市六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5个,省级开发区13个,乡镇开发小区900多个,是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核心城市之一。至目前为止,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家落户苏州,7760家外资企业投下了466亿美元。苏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二、三、四”的特点:即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2005年引进外资150亿美元,列全国各大城市第一位;工业增加值实现12100亿元,工业规模列全国各大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554.4亿元,列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对外贸易实现1032亿美元,列全国各大城市第四位。从苏州经济发展的两个大数看,2005年实现GDP4026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列全国第四位;实现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超过了7000美元,名列全国第一位,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贫困国家标准为人均GDP达不到65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为3001美元--9000美元,发达国家为超过10000美元);实现了地方的一般预算收入为314亿元,列全国各大城市第六位。苏州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是思想解放先行。想到才能做到,想都不敢想,就更别说做了。苏州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解放思想”提了三十多年,究竟什么才是解放思想?苏州经验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是创新,是制度上的创新,是突破概念限制不断地创造。苏州人思想上的全方位解放,敢为天下先,可以概况为“四四三”:一是“四个不论”,即不论什么形式能搞活就行,不争论;不论私有公有,有作为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归谁所有,能交税就行。二是“四个为主”,即全部工作以抓经济工作为主、经济工作以抓工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以抓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以进园区项目为主。三是大力倡导“三最”理念,即最大的事业是发展经济,最宽的舞台是招商引资,最强的能力是引进项目。比如昆山曾经打着“国家级自费经济开发区”的旗号到香港去招商引资,当时的县领导还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直言:“欢迎你们来投资,欢迎你们来剥削。”他们的这种做法和说法有点儿出格,但这也是被逼迫出来的。也许很多人想像不到,苏州的昆山曾经穷得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他们想发展,筹备搞经济开发区,却又不被承认,怎么办?当一个地区、一个人特别想发展而又被逼无路时,一些“出格”的想法常常由然而生,且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出格”,他们的招商引资终结出硕果。昆山的财政收入只用了6年的时间就从1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00亿元,接着又只用了两年时间(2004年、2005年)从100亿元增长到了200亿元,2008年达到了272亿元。可以说,苏州人“敢”的精神、意识已经进入到了极高、极深的境界,没有这样的境界,就不会有苏州的变化。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能给资本家带来300%的利润,你不招他都来,挡都挡不住。招商引资的关键就在“敢”。又比如说昆曲,现在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当初他们往外介绍昆曲就是源自昆山时,他们自己的心里都没有底。话说出去了,回来后一定要把活儿做好。现在昆曲在昆山开始挖掘、普及、提升。文化的渗透,提高了昆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提高了苏州招商引资的感召力。苏州人的“敢”,体现了他们强烈的发展愿望,也是创造苏州奇迹的力量源泉。金融危机形势下,招商引资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喊不来,等不来,只有去闯。要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不唯书,不唯上,既要弄通政策,更要用活政策。政策明确规定不能做的,要按政策办,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做的,就要大胆去尝试。面对困难、风险、挫折,甚至失败,不能回避、退缩,要敢闯敢试、勇往直前。
二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政策上看,苏州并没有什么特殊,地价也不便宜,他们靠自身与外商生产力要素的优势互补,一批一批地把外商招了过来。苏州除了古城、古镇、古园林外没有太多的资源,靠着太湖却没有占到风光。苏州是鱼米之乡,过小日子很好,但要大发展,没有大投入是万万不行的。苏州人也曾去找中央要钱,要政策,就像深圳、浦东那样,可那时国家也穷。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刚刚起步,有中央的支持。部分苏州人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等浦东发展了,我们不就被带动起来了吗?可大多数苏州人不这样去想,他们不仅要乘凉,更要阳光和雨露。等浦东发展后再来辐射苏州、带动苏州太慢、太久。苏州人要同步发展。自己又渴望发展,中央不给钱不给政策,怎么办?找钱。找钱就是招商引资。苏州人是靠古城、古镇、古园林的文化品牌吸引资金的。上海引资,盯住世界500强,盯住欧美企业。苏州人就把目光重重地投在了台商身上,同根同源同血脉,苏州的文化风情更是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住了台湾同胞。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全市上下一致认为,要改变过去小桥流水、小家碧玉、小富即安的小苏州形象,要做大河奔流、大家闺秀、大步开放的大苏州人。他们敞开胸怀,接纳所有愿意到苏州来投资、来创业、来建设的外地人,他们真心实意地把投资商当成亲人、恩人。苏州人说得好,什么公有私有,关键是有,有就是硬道理。有人来,就有人气,就有资金。在苏州的大手笔招商历程中,最成功的当属引进了新加坡工业园区。这个园区的引进,不仅是资金项目的引进,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并通过这个引进,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大老板想来,小老板也想来。有一位台湾老板,刚来苏州投资时仅有50万元人民币,他带了58个员工来,做小食品生意。苏州人不嫌弃他,他也努力拼搏。10年过去了,他现在的资产已经10个亿了。苏州的许多台湾老板都是跟上来的。而我们有不少人眼睛只盯着大商巨资,眼里只有“绩优股”,没有“潜力股”。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招商不能只盯大不要小,抓小才能引大,小的培育好了,大的就跟上了,小企业通过发展就成了大企业。 “与其缘木求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样简单的道理,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大潮中,恐怕我们远没有苏州人认识得深刻。
三是注重环境招商。苏州人更懂得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功夫在诗外”。为了招商引资,他们还做了许许多多招商引资之外的事情。苏州政府规划先行,让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快速发展的载体,努力创造“让居者乐居,让投资者赚钱,让旅游者快乐,让创业者成功”的综合投资环境。他们把影响招商引资环境的人,当成千古罪人。全市着力营造四种良好的环境:一是政策环境,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二是法制环境,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三是服务环境,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四是人文环境,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在全社会形成“四人”共识:来帮助我们吸引外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客商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干部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人是罪人。公平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周到的服务加上人文关怀,促使外商乐土乐业。苏州人非常注意营造外商喜欢的环境。让城市的夜亮起来,让老板们的夜生活丰富起来。一家酒吧,就是一个招商引资的桥梁。苏州人还特别会用苏州的文化去影响外商,稳住外商。小桥流水、古镇古园、评弹昆曲、吴侬软语,都要让外商喜欢。苏州的这些做法,看似不是招商,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全民招商。哪个地方能营造这样一个不仅让外商“乐业”更让外商“安居”的环境,还愁招不来商引不来资?宏观决定方向,细节决定成败。苏州的招商引资,就像苏州人的性格一样,细致入微,以小夺大。
四是培养一支专业的招商队伍。苏州人把招商引资当成一项职业、一个专业,把招商引资这个项目放到大市场里,让普通市民自觉自发地去做、去经营。他们的观念是招商就是招财神。财神来了,咱就富起来了。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招商队伍,要求招商干部要做到五懂三会一颗心。五懂,即懂政治、懂经济、懂业务、懂科技、懂法律。三会,即会玩车、会玩电脑、会一门外语或者普通话。一颗心,即一颗强烈的事业心。成为六种大使:交际大使,性格开朗,善于交往;语言大使,语言丰富,条理清晰,感染力强;功夫大使,打好基础,练好内功,耐得住寂寞;美容大使,向外推荐项目注重包装,恰如其分;幽默大使,善于创造轻松、活泼、和谐的文化氛围,充满亲和力;心理大使,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别人想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苏州除组建有专业的招商队伍外,所有机关单位都是招商主体,所有领导及机关干部都是招商责任人,而且可根据需要随时组建专业的招商队伍,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型、广覆盖的招商阵容。他们组建了一支支专业的招商队伍,有能力的干部、最优秀的干部是不会留在机关的,而是带着队伍出去招商。他们的专业招商队伍都经过专业培训,三方面的知识能力必不可少:专业的招商知识,灵活的语言能力,深厚的文化修养。他们一定是最了解苏州的市情特点和经济走向的,他们能用最准确、生动的语言把苏州推介出去,他们能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苏州的文化魅力迷住投资人,他们有能力让投资者欲罢不能。该讲话时能讲话,该喝酒时能喝酒,该评弹昆曲时也能来一段。有村民戏言:“书记镇长脸通红,咱们年底多分红。”苏州的招商,不仅仅是干部的事,更是干部群众共同的事。他们不搞空对空,搞实对实,让普通市民和老板亲密接触,让招商引资在民间活跃起来。仅一个小小的昆山,就有招商公司五六十家。私人招商公司机制灵活,最有利于招商成功,公司不大,却能办成大事。有家招商公司12个人,已经算是大公司了,这家公司去年一年招来资金12亿元人民币。 业余、专业、职业三种互补的招商从业状态,是苏州招商引资创造的奇迹。妇联的姐妹们在招商引资中发挥独特作用,她们把老板的太太、孩子拉住,教他们学唱戏、学跳舞、赏苏绣、购丝绸。稳住家庭就稳住了老公,稳住了老公就稳住了企业。文联也不甘示弱,他们举办绘画班、书法班,举办各种文化讲座,让老板们参与,并给他们评奖,当然获奖比例要大。这样既满足了老板“我也才华横溢”的“虚荣心”,又弘扬了苏州当地的文化。一些老板把自己获奖的书画作品挂在客厅,逢人就夸:“这是我的作品,还得了奖呢!”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个地方发展都很快,现在我们意识到两个要素很关键:一是人才,事在人为。一个地方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影响这个地方的走向和发展。二是招商引资,发展靠投入,投入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引资是一个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老百姓致富的战略选择。
江苏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为什么?就是因为招商引资。江苏最近三年利用外资超过广东,发展可能慢吗?我们用第三只眼睛看江苏,近年经济出现了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江阴现象。无锡的县级市江阴,以华夏第一村华西村而出名。其中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是个人物,现年80多岁仍然工作干劲十足,人大代表,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称赞。华西村经验总结为两笔财富:一是160亿元以上的净资产;二是38位共产党的书记,其中28岁以下的有25位。在要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往往注重了物质而忽视了精神,而且我们对资本运作不够了解。要加强对资本运作的了解,不仅要懂政治,而且要懂经济、要懂理财,取别人的经,理自己的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不会理财最后就是个穷光蛋。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但并不代表自动写进了每个党员干部的心里,要化作自觉的行动则需要我们认真反省。十七大报告千言万语,能让老百姓记住的就是一句话: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怎么做?这都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实践。每一个地方都不可能拿团体冠军,但是我们要抓住地方的资源优势,拿到单项冠军。因此,对于江阴的资本运作模式需要我们好好地研究和学习。
第二个亮点,张家港精神。张家港是苏州的县级市,原来经济很落后,现在是全国百强县第三名,领导干部工作状态最好,干劲最足,样样工作争第一。张家港的变化是在80年代末,当时的市委书记秦正豪,解放思想、招商引资、进行拆迁改造,拆掉了百姓的老房子,百姓开始很不高兴,但是张家港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待百姓的意见应该怎么看,不能只看当前,要看长远,看能否给他们带来根本的利益。
第三个亮点,常熟的民营经济。常熟是苏州的县级市,江苏有三个县名气很大,昆山、江阴、张家港,而要说老百姓的富裕,阿庆嫂的故乡常熟最厉害。去年,百姓的存款超过500亿元,昆山百强县第一名财政收入只不过是400多亿元。常熟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因为解放思想、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观念的改变:不比轿车比卡车,不比洋房比厂房,不比金钱比发展,不比享福比贡献,不比数量比科技,不比盲从比创新,不比今天比明天,心有多高就能飞多高,思想认识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第四个亮点,昆山之路。昆山是苏州的县级市,过去很穷,现在是百强县第一。昆山的发展就是四个字:招商引资。昆山“五个1000万”:1000万台手机,1000万台数码相机,1000万台显示器,1000万台导航仪,1000万台笔记本电脑。昆山笔记本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5%。
这四个亮点,江阴用的是股民的钱,张家港用的是全社会的钱,常熟用的是百姓的钱,昆山用的是老外的钱,总之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招商引资,推动发展的四个成功案例。所以,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招商引资的再认识。
国家发展得很快,沿海加速,东北振兴,东部崛起,西部开发,抓住一次机会,迎来一次发展;失去一次机会,落后一个年代;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现在地区与地区的差距更主要地表现为由于近年来招商引资而带来巨大社会、科技、财政差距。